建构案例
发布时间:2023/11/24 16:03:19 作者:谢群 浏览量:次
【活动背景】
近期我们班正在进行《动植物王国》的主题活动,通过前期调查发现:班级88%的孩子对海洋动物很感兴趣,他们对海底世界充满好奇,迫切地想要探究海底的秘密,于是我们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,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秘活动。本案例记录的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,以“海洋馆”为主题的建构活动。
【情景描述】
情景一:“海洋馆”诞生
(2020年11月9日)
师:“神秘的海底世界里藏着什么呢?”
12:“海底有大白鲨,我喜欢大白鲨!”
师:“除了大白鲨,还有什么?”
16:“有珊瑚、石块、灯笼鱼!”
23:“有小丑鱼,虎鲨,海藻!”
……
14:“老师,我看到过大鲨鱼,还看过海豚表演呢!”
师:“是吗?你在哪里看到的?”
14:“在南京的海洋馆,里面有好多的鱼!”(一边说一边把手臂展开)
20:“我也去过,我在苏州海底世界看到的!”
28:“我也去过!”
幼儿:“我还看到了企鹅,白色的熊”、“还有透明的水母”、“还有海豹,他们的表演可有意思了,饲养员叔叔还给他们喂小鱼吃”……
(幼儿七嘴八舌地说)
师:“那我们也来开个海洋馆,怎么样?”
幼儿:“好,可以!”
分析思考:
课程来源于生活,一次主题谈话,引发了孩子们对海底世界的探秘欲望,在兴趣与欲望的驱使下,我们的“海洋馆”由此而诞生,既贴近幼儿的生活,又满足了幼儿内在的需要。
支持策略:
1. 信息调查:请家长协助和孩子一起收集去海洋馆的照片,同时与孩子一起谈谈当时的经历,提取孩子已有的认识,并帮助他们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;与孩子一起收集海洋馆的相关信息,增进对海洋馆的认识。
2. 环境支持: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海洋馆的图片与一些适宜的建构技巧;投放充足的与幼儿商量后所需要的材料,满足幼儿的建构需要。
情景二:“海洋馆”初建
(2020年11月17日)
14和1拿着区域牌来到建构区,
1:“我妈妈在家给我看了企鹅的照片,我是隔着玻璃看到它们”,
14:“你给他们喂东西吃了吗?”
1:“没有,是一个饲养员阿姨喂的。”
简单聊了一下14和1就发现了墙上的海洋馆图片,动物图片,他们看了约40秒就拿着蓝色纸砖、半圆型积木,长方形积木,动物小木牌开始了搭建……
问题1:展示窗的玻璃怎么办?
1:“用这个吧!”(一号的手里拿着一块黄色的纸砖。)
14:“这个不透明啊,客人进来看不见。”
1:“没有透明的材料,就用这个吧,这样一档。”(一边说一边将黄色纸砖放了进去。)
14:“好吧,这里放点海星还有企鹅”说完把小木牌放了进去
问题2:纸砖旁边多出来的一块怎么设计呢?
图1 图2 图3
14:“喂养区要有大门啊,不然企鹅会跑出来的。”
1:“对,我们来做大门吧。”
1说完就去拿了两个长方形、三个正方形回来后摆成了(图1)的样子,一边抽拉正方形的积木一边和14说:“你看这个是可以拉的,饲养员可以这样进来,过了半分钟,1自己看了看又对这个大门做了第二次改动,(图2)他拿走了一个长方形,把两个正方形靠在一起,第三个正方形用来做开合的大门,还有一个长方形就做推拉门,可以藏到纸砖的后面,他一边演示一边很激动的解说着:”先把门打开,然会这个是自动感应门往这边退到后面来,”14在旁边用麻将当做摄像头他说:“这样有两重保护了,企鹅出不来了。”1笑了,他又看了大门20秒左右去拿了四块正方形积木放在了刚才搭好的门上面,下面的正方形大门也变成了抽拉式的(图3)“好了,屋顶也有了。”1看了看我,开始和我分享:“这个大门往旁边一开,里面的自动感应灯会让这个过道亮起来,饲养员走进去后这个感应门也会自动打开,就可以喂企鹅啦!”我:“恩,很棒哦!”
活动快要结束时我才发现4和35小朋友在旁边还搭了一个厕所和一个海洋馆售票处,这样我就拍下了一个完整的海洋馆搭建并在区域分享时做了介绍。
分析思考:
1.合作探究释问题: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区域后,1和14首先通过语言进行交流,沟通相互对海洋馆的已有认知,接着在墙面提示作用下,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“玻璃”和“漏缺”的问题,在解决问题时,1和14通过语言交流、变换积木形状、以物代物等方法,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。
2.生活经验作支架:自动感应灯、自动感应门、房子应该有屋顶、厕所、售票处……孩子们在思考中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搭建,将自己对海洋馆的已有认知均运用基中。
3.多领域经验融合:本次搭建中,孩子们在积极的语言对话、主动的科学探究行为、专注的观察能力等等,孩子们通过自主的行为与语言,展现他们的思考过程。
支持策略:
1. 材料支持:结合幼儿搭建过程中产生的新需要,进行集体交流与商讨,师幼共同收集相关材料,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搭建需要;增添白纸、记号笔等材料,鼓励幼儿从搭建计划开始,尝试用图画或等号去表现自己的思考。
2. 环境支持:将孩子们初次搭建的过程及问题的改进呈现在墙面,供幼儿的观察与借鉴;针对搭建的需要,增添搭建技能参考图,如:架空、间隔、转接等,以进一步支撑幼儿的搭建行为。
情景三:“海洋馆”再搭建
(2020年11月20日)
随着“海洋馆”搭建活动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搭建,今天的搭建活动快结束时,孩子们呈现了如下作品:
左图是两个女孩子搭建的海洋馆,从大门进去是餐厅与休息区,彩色圆形小插塑变成了小椅子和鱼群。
下图是三个男孩子搭建的海洋馆,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边商量边搭建,并分工合作:14负责运材料、35和20负责按计划搭建。
活动分析:
本次的搭建中,孩子们的作品有了创新思维的体现:
1.以物代物:场景搭建之后,女孩子们能用不同形状的小插塑代替椅子和鱼群,丰富场景;男孩子在搭建时在场景的设置上作了改进,将原先的“一间”变成“一排”,并用彩色插塑用为路灯,点缀场景。
2.建构技能:孩子们零散的认知,使得他们在第一次的搭建中完成了简单的场景建构,没有丰富的情境,只是呈现了自己的零星记忆。而随着每一次搭建经验的积累,他们的搭建开始富有情境,知道了将分散的场景围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;知道了从整体布局上搭建各个场馆。
3.合作能力:在本次的观察中,孩子们能够分工合作,共同完成作品,如:“14负责运材料、35和20负责按计划搭建”;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相互协调,如:告知14需要什么样的材料、35和20的“商量着搭建”等等。
4.计划意识:对于本次搭建,初期孩子们均按照自己的搭建计划进入游戏,但在实际搭建过程中,“设计图”在他们的搭建中所起作用并不大,他们依旧是按照实际搭建物在边讨论边修改中完成相互的想法。
支持策略:
1.以本次搭建过程,请孩子们与集体进行交流,分享成功经验,讨论改进方法。重点引导孩子们对“设计图”进行思考,帮助他们学会在计划的引领下去实施、改进自己的搭建。如:“听了他们说的,你有什么想法?”、“我们的设计图应该如何去设计?”、“如果在搭建的时候,发现设计图有问题,可以怎么做?”等等。
2.家园合作,进一步帮助孩子积淀对海洋馆的认知经验,引入新的经验,如:海洋馆地图、依据动物习性进行分馆、馆中的辅助设施等等。通过新经验的引入提升幼儿对搭建的深入思考。
【观察体会】
在这个阶段的观察中,我透过幼儿的行为,看到了建构在“海洋馆”经验基础上的建构游戏,再次审视了生活、环境与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。
1.生活:孩子的游戏来源于生活,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游戏,才是他们所喜欢,也是能促进他们创造的动力。在本游戏中,孩子们从对“海洋馆”的初浅认知开始,通过自己的搭建呈现了从零散到逐步整合的过程,在此过程中,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搭建作品的优化,更是他们各领域认知能力的提升。
2.环境: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,在环境的隐性作用下,孩子们获得了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不断积淀,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下,他们自主获取新经验、自由运用新经验,在亲身体验中获得能力的逐步发展。
3.材料:实际操作是孩子的学习方式,正是他们与材料的互动,满足了内在的需要,也在不断地尝试与自我修正中,验证自己的猜想,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自我更新。
海洋馆的搭建还在继续,幼儿对海洋馆的探索还在延续,透过他们的行为、获取他们的需要是我继续做好一个观察者与记录者所要做的事情,安静地做个观察者,适时地提供有效的支架,耐心地等待他们在一步步的自我更新中,带来无限的惊喜!